11月2日,西南大学学生地理学会14名成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重庆地理学会的支持下,走进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了一场以“镰刃砺志践真知,科普润心育新苗”为主题的科普劳动教育融合实践活动。活动以“科普启智、劳动砺心、科研育人”为主线,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意志、拓展视野,推动地理学科教育与劳动育人深度融合。
学生地理学会开展科普劳动教育融合活动
金佛山国家野外站中梁山槽上观测点作为喀斯特槽谷生态系统的典型研究基地,承载着重要的科研使命与国家战略价值。在李元庆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通量塔在监测二氧化碳与水汽通量中的科技原理,认识到“一站多点”布局对国家“双碳”战略的支撑作用。驻足石漠化治理实验区,大家亲眼见证了植被恢复的阶段性成果,感受到科研工作对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李元庆老师讲解石漠化治理成效
在劳动实践环节中,同学们执镰持锄,投身于观测场周边的环境整治与实验地维护。大家分工协作,清理通量塔周边杂草,疏通气象观测设备旁的灌木障碍,并在指定区域开展挖地整地。秋风虽凉,汗水却浸润了脚下的泥土,劳动的热情与科学的严谨在此时交融。这场身体力行的锻炼,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更让同学们体会到野外科研工作中数据精准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地理学会成员进行劳动实践
此次科普劳动融合活动,是科普与劳动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通过实地讲解与动手劳动,同学们增强了对喀斯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认知,磨砺了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实干精神,也在心中埋下了探索人地关系、服务国家战略的种子。
西南大学学生地理学会今后将继续依托野外台站资源,开展更多跨学科、多形式的实践育人项目,引导广大学子在知行合一中成长成才,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创新素养的新时代地理人才不断注入青春力量。
供稿:杨子旭、刘桢、曾真、刘墙
供图:何倩慧
审稿:张旭远、胡艺真、禹露、胡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