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院赵万苍副教授研究组在地球科学领域top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以The clay-sized Cr/Zn ratios as a lithology-constraint weathering fingerprint为题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不同母质的化学风化是驱动铬(Cr)和锌(Zn)等元素在地表再分配的关键过程。粘粒(<2 μm)是主要的风化产物之一,也是 Cr和Zn在地表的重要载体。对粘粒Cr和Zn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解读Cr/Zn比值的风化地球化学内涵。据此,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碳酸盐岩、碎屑岩及其所形成的土壤中粘粒的Cr、Zn形态。结果表明,沉积岩粘粒中的超过70%的Cr主要受层状硅酸盐矿物限制,而锌则分散在不同的矿物相中。并且,在风化过程中,粘粒中的Cr普遍相对稳定,但Zn在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的富集倍数可达 4.1倍,暗示Zn的富集既来源于母岩属性的继承,也与风化中粘粒的累积有关。基于此,在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粘粒的Cr/Zn比值通常大幅下降,这意味着粘粒的Cr/Zn比值有可能是对碳酸盐岩风化敏感的元素地球化学指纹。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4届硕士生张弦鸣为第一作者,赵万苍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单位包括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宁夏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论文在线发表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5.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