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李俊云教授团队在石笋多指标重建中国西南地区中晚全新世水文环境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2025227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李俊云教授团队在国际地学Top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在线发表题为“Variation in climate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the mid-to-late Holocene, inferred from stalagmite multiple proxies”的学术论文。

该研究基于中国西南地区贵州飞龙洞FL2石笋的多指标综合分析,对比西南地区多个古气候记录,分析了中晚全新世西南地区水文环境变化特征,研究了石笋δ13CMg/CaSr/Ca比值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并探讨了石笋多指标的特征性周期及影响因素差异。研究发现,中晚全新世期间,FL2石笋δ18Oδ13C均呈现“偏正偏负偏正”的阶段性变化趋势,Mg/Ca比值也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特征,响应亚洲夏季风影响下的西南地区“干旱湿润干旱”的降水模式。FL2石笋多指标敏感地记录了中晚全新世多次极端气候事件。例如在5.54.22.81.0 ka事件期间,FL2石笋δ18Oδ13C显著偏正,Mg/CaSr/Ca比值显著升高。与西南地区其他石笋和湖泊沉积物记录良好的对应关系,证实了该记录的可靠性。主成分分析和功率谱分析表明,FL2石笋δ18O主要反映了百年际甚至更长时间尺度太阳活动引起的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而石笋δ13C和微量元素比值则更多响应于年际或年代际尺度区域水文条件的变化。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石笋中多个地球化学指标对水文条件变化的指示性,对于利用高分辨率石笋记录重建区域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 FL2石笋δ18O (A)δ13C (B)Mg/Ca (C)Sr/Ca (D)的变化趋势

2 中晚全新世中国西南地区石笋和湖泊沉积物记录对比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生李华燕同学为论文第一作者,西南大学李俊云教授和云南师范大学李廷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生吴尧、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陈朝军博士和段蓉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博士生王海波和崔佳辉、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刘子琦教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生靳悦和向玥桦。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2172204, 42272214, 42488201, 42401189)、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Grant202201AS070022)、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No. 202205AC160025)、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No. 202106990014)等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5.112831.